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说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综合可以在四门课程——《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传热学》、《轮机自动化》、《动力机械制造与维修》中选择一门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是为我校招收智能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科目,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学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及比例
①填空题:约20% ②名词解释:约20%
③问答题:约40% ④论述题:约20%
三、参考书目
(1)《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吴超仲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智能交通系统概论》,陆化普等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一、智能运输系统概念及发展
智能运输系统(ITS)基本概念;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ITS体系框架的含义;国外ITS体系框架;我国ITS体系框架;ITS标准化。
三、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基础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信息处理技术;交通通信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各类基础技术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四、智能运输系统规划及设计
ITS规划的方法及内容;ITS方案设计实施及评价。
五、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分类;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的模型、信号配时优化过程等;典型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的原理、信号控制优化方法及特点;基于多智能体的交通控制系统。
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基本概念;交通监控系统原理、组成及应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功能、组成、关键技术及应用;电子收费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应用;交通事件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
七、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基本概念;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
八、先进的车辆系统
先进的车辆系统基本概念;先进的车辆系统的功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原理、组成及功能;车辆自动驾驶系统原理、组成及控制方法;自动公路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九、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基本概念;货运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组成;特殊货运系统。
《传热学》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目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岳丹婷主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工程传热学》沈维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热学》杨世铭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试题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1. 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热能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及油气储运类考生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 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二大部分。
3. 评价目标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基本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熟练掌握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性质和热力过程;掌握水蒸气、湿空气的热力性质、气体与蒸汽的流动及应用;掌握压气机、热力装置、制冷装置及其循环。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热计算方法;能对强化传热和减少传热损失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计算。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 答题时间:180分钟;
3.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4.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
试卷主要分为二大部分,即:基本概念题和分析判断题60%,应用计算题40%。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 概论
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热力学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二 基本概念
热力系统、热力状态及状态参数、热力过程、热力循环
三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系统的储存能量、系统与外界传递的能量、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
四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述、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和提高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克劳修斯不等式、状态参数——熵、熵增原理
五 理想民气体的热力性质与过程
理想气体的定义、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的图示综合分析
六 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
概述、水的定压汽化过程和水蒸气的ρ-υ图及T-s图、水蒸气表、水蒸气的h-s图、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
七 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
理想混合气体、湿空气、湿空气的h-d图、湿空气的典型过程
八 气体和蒸气的流动
喷管和扩压管的截面变化规律、气体和蒸气在喷管中的流速和质量流量、气体和蒸气的绝热节流
九 压缩机的热力过程
单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单级活塞式压缩机所消耗的机械功和容积效率、双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叶轮式压气机
十 气动动力循环
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往复式内燃机的动力循环、内燃机三种理想循环的比较及循环的平均压力、其他气体动力循环简介
十一 蒸汽动力循环
水蒸气作为工质的卡诺循环、基本蒸汽动力装置的理想循环——朗肯循环、其他蒸汽动力循环简介
十二 制冷循环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吸收制冷循环、吸附式制冷循环、热泵
十三 绪论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过程、对流换热过程、辐射换热过程和传热过程
十四 导热
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平壁导热、圆筒壁导热、肋片导热、固体接触热阻
十五 对流换热原理
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对流换热过程的实验求解
十六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受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蒸气凝结换热、液体沸腾换热
十七 辐射换热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物体间的辐射换热、太阳辐射
十八 传热过程与热交换器
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热交换器的类型和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增强传热的方法和热绝缘的应用、热管
《轮机自动化》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目
《轮机自动化基础》李杰仁主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卢京潮等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二、试题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1. 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轮机自动化》是为轮机工程、动力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考生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 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在轮机工程中的应用。
3. 评价目标
《轮机自动化基础》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基本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熟练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性法;掌握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和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控制器的作用规律。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 答题时间:180分钟;
3.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
4.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 应用计算题100%。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分类及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二.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三. 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单容控制对象、多容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控制对象的模型识别。
四. 控制器的作用规律
各种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及实现控制作用的基本方法。
五. 时域分析法
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动态性能、高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其动态性能、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和时域校正。
六. 根轨迹法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七. 频率特性法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幅相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频域稳定判据、稳定裕度、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性能、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绘制、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性能、频率法串联校正。
八.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动力机械制造与维修》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本课程为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着重考核船舶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工艺分析方法、零件的加工质量、加工工艺规程制订过程、夹具设计方法、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特点、主机装配特点;船机零件的损伤形式、损伤原因、基本维修理论以及修复方法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180分钟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1) 动力机械制造部分 75%
2) 动力机械维修部分 25%
4.题型比例
1) 名词解释题 10%
2) 填空题 20%
3) 选择题 10%
4) 问答题 40%
5) 计算题 20%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动力机械制造部分
1. 生产过程基本概念
生产过程及其组成以及生产系统;加工工艺过程及其组成;机械加工艺过程及其组成;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及其对工艺过程的影响。
2. 加工精度
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基本概念;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经济精度的基本概念;加工误差性质、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和工艺能力系数。
3.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机械加工振动的基本原因。
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工艺规程作用、制定原则、制定步骤;基准的基本概念、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顺序安排;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确定以及工艺尺寸链计算。
5.机床夹具
工件安装方法、夹具的作用与分类、夹具组成;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元件与工件的定位误差;工件的夹紧的基本要求与螺旋夹紧机构原理;夹具的设计步骤、技术要求、尺寸公差标注以及定位误差分析。
6.船机典型件加工
曲轴、机座、连杆等船舶机械主要零件的材料毛坯及加工技术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主要工序分析、表面处理、成品检验。
7. 装配工艺
装配工艺基本概念、装配工艺规程制定方法与步骤、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装配工艺尺寸链;筒形活塞柴油机装配工艺过程;大型低速柴油机的装配特点。
二、动力机械维修部分
1. 故障与维修概念
故障基本概念、分类、模式;可靠性和维修性、维修方式、维修级别与维修工作内容。
2. 常见损伤形式与机理
常见的磨损、腐蚀、疲劳等损伤及其机理,以及减少损伤的途径。
3. 缺陷检验和故障诊断
零件的缺陷检验方法以及故障诊断技术。
4. 基本修复方法
机械加工修复法、金属扣合修复法、粘结剂、金属补漏剂等;电镀、焊补、喷涂等工艺特点。